今年適逢乙未戰爭120周年,社團法人臺灣釣魚臺光復會、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及中華兩岸事務交流協會共同主辦的「乙未戰爭120周年暨台灣70周年紀念研討會」,於今日(18日)在東吳大學城中校區舉辦。共分三場座談並邀請到多位史學者發表論文。包括臺灣史、社會學等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老中青三代來賓共同紀念台灣光復70周年。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次年 (1895年,農曆乙未年) 日本明知釣魚臺列嶼為清朝所有,仍趁機在1895年1月清廷戰敗之際,以「無主地」之「先占」為藉口,由其內閣秘密決議兼併。乙未戰爭是在臺灣戰鬥地域最廣、參戰人數最多而傷亡也最重的戰爭,其中以桃竹苗客家族群犧牲尤為慘烈。在此之後,臺灣再也無此規模的武裝抗日活動。重新審視它在臺灣抗日史中的時代意義,探討乙未戰爭對臺灣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的深遠影響,極有意義。
會議由本會理事長劉源俊教授及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謝政諭主持,院長共同主持。劉源俊特別說明在此地舉辦研討會的意義,「日本人進入臺北城後不久就規劃拆除城牆──殖民者必然先要破壞象徵原先統治者的東西,城牆就是重要的象徵。」他又提到,日本殖民臺灣五十年後,臺灣最後因其侵華戰爭失敗,回歸中華民國!今日能在此舉辦研討會,是拜「臺灣光復」所賜,必須飲水思源。
本會也發表「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宣言」,宣言中提到「當前危及中國固有的釣魚臺列嶼主權的導火線,正是揚言『重返亞洲再平衡』的美國帝國主義,及其卵翼的日本軍國主義陰魂!」同時也批判「環顧勝利七十年後的臺灣,上自中樞機關,下自學術團體,竟因主政者刻意誤導史觀,更暗自呼應獨臺意識,公開擁抱出軌違法悖理的國家認同,令人痛心疾首!而甘願認賊作父者,更囂聚於國會殿堂,毫無羞愧之色;乃至在光復節前夕,全島竟幾無一絲絲追念先民為乙未割臺而壯烈犧牲之嚴肅情懷!」
在宣言之後由羅福星烈士孫女羅秋昭教授到場發表專講,緬懷抗日烈士羅福星的愛國情操。以「回望抗日史──史觀與詮釋」、「臺灣人的歷史書寫與國族想像」、「從乙未戰爭到台灣光復──族群記憶與歷史傳承」分三場座談及論文發表。邀請到陳鵬仁、尹章義、戚嘉林、伍之璋等臺灣研究重量級學者到場,張健豐、駱芬美、回溯乙未戰爭至日據時代之臺灣抗日運動歷史;陳福裕、石佳音則從臺灣社會經濟文化之變遷,探討臺灣人的歷史書寫與國族想像;傅琪貽(藤井志津枝)、李展平則以原住民處境及臺籍戰俘監視員等兩群體,切入殖民地人民對自身現代化歷程的認識與反思,並探討乙未戰爭至日據時代之歷史思索現代台灣應如何對待台日關係等主題。
本次會議共計130人次參加,每場座談後討論熱烈,會中的青年學子身影過半,顯示臺灣的年輕一代不只關心小確幸,仍有不少關注歷史文化、東亞局勢發展等議題,此次會議可謂圓滿成功。
活動照片

與會者大合照

社團法人臺灣釣魚臺光復會劉源俊理事長(左)與本會會長謝正一(右)合影

座談3-4

與會者
